Smart智富 > 第112期 > 捍衛資產大作戰

捍衛資產大作戰

本篇文章摘自:Smart智富月刊.第 112 期 / Smart Report / 作者:劉 萍

威脅1 台幣弱》出國變好貴!

5年前夏天,在國小當老師的吳秀娟帶全家到歐洲玩,回來後念念不忘。今年打算再安排最熱門的東歐10天行程,但一聽到因匯率而大漲的團費,她不禁大叫:「太貴了吧!」一家4口要花近35萬元,只好說服孩子們:「我們改去日本吧!」

10天玩奧地利、捷克、匈牙利的團費貴了多少?

2007年7月定價64,900~84,900元

2002年7月定價48,900~51,900元

貴了32.7~63.6%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旅行業品質保障協會

威脅2 利率低》錢愈存愈少!

1996年,台灣大學國企系教授湯明哲準備從美國回台灣,而他手邊有一筆6萬美元(約合新台幣174萬元)資金,是教書10年的退休所得。假設湯明哲把錢帶回台灣做定存,定存時因選擇的幣別不同,累積至今的財富將會差很多。

以存新台幣和存澳幣為例,10年來差了多少呢?

新台幣定存174萬元×(1+3%)10=234.78萬元

澳幣定存174萬元÷21.75匯差×(1+5.5%)10×28.5匯差=294.68萬元

少賺159.9萬元

註:1.澳幣兌新台幣在1996年約21.75元,2007年約28.5元。

2.年利率採各銀行10年來牌告新台幣、澳幣1年期定存的平均值。

威脅3 物價漲》負擔愈來愈重!

2000年,住台北的黃定遠要到台中逢甲大學當助理教授,但太太留在台北,他只能每周回家一趟與家人相聚。這些年來,物價高漲加重他的家計負擔,其中漲了70%的油價,讓他覺得最「痛」。

7年來每周開車往返台北和台中的油費漲多少?

2002年油錢18元×32公升×52周=29,952元

2007年油錢30.7元×32公升×52周=51,952元

多花2.11萬元

註:1.台北到逢甲來回約公里,黃定遠開的車款約消耗公升油。

2. 油價以每公升的無鉛汽油均價計算。

吳秀娟、湯明哲、黃定遠的遭遇,其實是台灣人的縮影。這3個案例,說明我們現在面對的是:台灣的存款利率低、新台幣走弱,又遇上物價猛漲的艱困環境。過去5年,如果你的資產全部押在台灣,其實是變窮了!

是什麼在啃食我們的資產?第1,就是新台幣弱勢的趨勢。就中央銀行歷年匯率數據顯示,自2000年以來,新台幣兌美元貶了8%,兌中國人民幣、印度盧比、韓元等亞洲貨幣貶幅超過15%,對澳洲、紐西蘭、加拿大貨幣及歐元,貶值更高達40%至60%。

現在,大家都知道美元弱勢已成定局,今年以來,全球16種主要貨幣兌美元都在升值,而新台幣雖然兌美元也升值,但幅度很小。即使過去幾年很弱勢的日圓,今年表現也優於台幣。

富邦金控首席經濟學家丁予嘉、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副教授吳啟銘都認為,即使中央銀行年底至明年間陸續升息、美元短期反彈,新台幣的匯率有小回升,但長期仍將跟隨美元持續疲軟的腳步。

第2個啃食我們資產的怪獸,則是物價上漲的趨勢。11月初,主計處公布10月份的物價年增率為5.34%,創13年來新高。若以今年10月份5大銀行1個月的平均定存利率計算,10月份台灣的實質利率為-3.213%,也是歷史新低。丁予嘉預測,央行會透過升息來抑制通膨,不過台灣明年仍有物價上漲的壓力。

趨勢不可擋,但身為小市民的我們,也不能坐以待斃,眼睜睜的看著資產繼續縮水下去。

但這個時候,究竟應該做出哪些正確的決定?

行動1 調整資產幣別配置

不能做的事:

(1)只抱新台幣資產

(2)重壓美元單一外幣資產

必須做的事:

(1)先抱港幣資產

(2)加碼歐元、澳、加等強勢貨幣

復華投信總經理楊智淵指出,過去國人理財時,頂多只想到股票、基金、債券等投資工具的配置,但現在一定要細算資產在各貨幣的分配比重,以免資產太集中在新台幣或美元,當這兩個貨幣走弱時,就沒有其他走強的貨幣來保住資產下跌。

「新台幣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一定要降,而外幣資產也不能只放美元,要分散在各幣別,才能降低貨幣貶值、投資市場波動等風險。」寶來證券香港分公司副總裁歐宏杰說。根據里昂證券的調查統計,台灣人會將資產中約4成放國內定存、約2.5成投資台股,合計逾6成集中在新台幣資產,看在專家眼裡,風險太高。像歐宏杰早在尚未派任到香港工作、2年多前,他的外幣資產就超過了5成。

台灣實質利率創新低!

至於要搬到哪些幣別資產?長年專研總體經濟的大中票券副總經理蔡佳晉說:「先要找全球央行在加碼的貨幣。」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統計,自1999年以來,各國央行持續增加歐元在外匯準備的部位,8年裡從18%增到25.62%。

「全球央行都在加碼的貨幣就像是權值股,而有石油、貴金屬、農產等原物料題材的澳幣、紐幣和加幣,就像是資產股,目前正享有很高的本夢比!」蔡佳晉以股票為喻,簡明扼要的提點出未來該配置的資產幣別。其中,加拿大的經濟具成長性,香港大亨李嘉誠也在當地投資石油業;巴克萊資本直指加幣價值被低估,還有升值空間。

而除了歐元與原物料貨幣之外,多位國內外專家均表示最看好的強勢貨幣是人民幣,未來還有很大的升值空間!雖然兩岸目前不「通」,但專家們建議,可透過投資基金或投資香港的貨幣與基金,間接持有人民幣資產。「其實我更看好香港,因為未來一定是大陸更需要香港,而不是香港需要大陸。所以加碼港幣資產,獲利會更大!」蔡佳晉說。

行動2 核心債券基金要大換血

不能做的事:

持有美元、歐元等低成長成熟國家債券

必須做的事:

改換新興市場債或全球型債券

通常在做資產配置時,專家會建議把收益穩定的工具做為核心資產,才能降低投資損失的風險,因此債券型基金就成了核心資產的重要商品,但是走高的通膨可能侵蝕掉穩定、報酬率卻不高的獲利。

年報酬率打不過通膨 就要換掉

過去,國人偏愛美、歐等國家的債券基金,雖然其配息和淨值成長都很不錯,但到了高通膨(5%以上)時代,如果年投資報酬率沒超過5%,就應該要換掉投資標的。而未來,哪些標的最有希望保持穩健的成長?

富蘭克林坦伯頓基金國際債券部門基金經理人哈森泰博(Michael Hasenstab)就指出,未來拉丁美洲、東歐等新興市場的債市,將受惠貨幣升值所帶來的資金行情,而歐亞為主的全球債市,也可望提高匯兌收益,因此現階段要進場投資債券基金,可優先加碼全球型的債券基金。

行動3 一定要擁抱實質資產

不能做的事:

只投資與抗通膨無關的股票

必須做的事:

擁抱黃金、原物料、房地產等長期抗通膨商品

「未來通膨會長期如影隨形的威脅我們,只要靠做好配置、選擇較能抵抗通膨的標的,財富才不會被吃掉!」亞太全球證券投顧總經理張夢翔說。

但哪些標的最能擋得住通膨?「就是實質商品,而現在還可以加碼布局!」蔡佳晉說,而所謂的實質商品,一是房地產,另一類就是包括能源、金屬、農產等原物料。

聲稱商品行情進入「超級景氣循環」大多頭的投資專家麥嘉華(Marc Faber),在眾多商品中最愛黃金。他表示,美元弱,就買黃金,通膨來時,能擋的也是黃金,所以「黃金是投資的首選!」而《石油衝擊》一書的作者之一李柏(Stephen Leeb)則不斷強調:「一定要投資黃金、能源等產業。」

但蔡佳晉認為,黃金、能源等上游原物料已連漲兩年,今年漲幅更是動輒40%或50%,短期內要注意修正的風險。儘管如此,蔡佳晉指出,仍有好「料」會接手漲,例如食品零售、通路等原物料中下游業者。持類似看法的美國知名避險基金公司特雷西(Traxis Partners)經理人畢格斯(Barton Biggs),則看好化學、賤金屬等產業。

另外,受惠於原物料、具抗通膨題材的新興市場,仍然是2008年最被看好的投資區域。尤其主要以出口能源及原物料為主的東歐、拉丁美洲、中東等新興國家,成長動能仍強,因而在資產配置中,可適量提高新興市場的投資比重,尤其可選擇布局全球的新興市場基金。

權威財經大師與國際券商看貶美元

美國前聯準會主席 葛林斯潘

美元已沒有過去的優勢,歐元正急起直追,可能取代美元。

——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

拉托

美元還存有暴貶的風險。

——國際貨幣基金總裁拉托(Rodrigo de Rato)

索羅斯

美元長期走軟的可能性很高。

——國際投資大師索羅斯(George Soros)

羅傑斯

手上持有的美元愈少愈好,人民幣、原物料貨幣和歐元是3大明星貨幣。

——國際投資大師羅傑斯(Jim Rogers)

渣打集團

美元在短期會有反彈,但長期趨貶。

——渣打集團

富蘭克林

美元走貶壓力仍大,未來中長期看好亞洲貨幣升值。

——富蘭克林

摩根富林明

美國聯準會仍有可能降息,未來幾季美元走貶的壓力仍重。

——摩根士丹利

摩根富林明

不看好美元,看好歐元、澳幣和星幣。

——摩根富林明

巴克萊

美元仍被高估約,新興市場貨幣則都被低估,另外,挪威克朗、瑞典克朗及瑞士法郎也最被低估。

——巴克萊資本

美林證券

美元資產的吸引力仍弱。

——美林證券

資料來源:彭博資訊、各券商,2007年10月

行動4 不要借錢給別人

不能做的事:

(1)借錢給別人 

(2)借錢來消費

必須做的事:

(1)向別人借錢 

(2)借來的錢要做投資

「即使沒有通膨,聰明的人都會去借錢投資,何況是在有通膨的時候。」楊智淵說。而多位專家也認為,在台灣處於利率低檔、通膨來臨的環境下,適合當借錢的人,而不宜把錢借給別人。「但借來的錢,要做有實質報酬率的投資,而不能是消費。」歐宏杰、張夢翔都一再強調。

申請房貸去做外幣定存 也都賺

若要當借錢的人,在通膨時代下,借來的錢適合做什麼呢?一位專業投資人就透露,去年他用位於台北市金山南路的住宅向台灣銀行抵押,結果以2.3%年息取得350萬元的修繕貸款,「就算把我跑來跑去的人工、處理的手續費等等也加進去,貸款成本算3%好了,拿去做外幣定存也都賺。」

另外,房地產則是最被蔡佳晉、歐宏杰及楊智淵看好的投資標的。他們都認為,房地產是最能抗通膨的產品,如果已經有買房子念頭的人,千萬別猶豫,這時候最適合借錢去買房子了!但買在什麼地方最保值?3位專家異口同聲:「千篇一律,就是台北市!」

如果想要改變痛苦心情,不讓資產再縮水下去,現在就趕緊展開上述捍衛資產的4大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