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開講

從心學理財

花錢買「滿足」 當心愈活愈窮

撰文者:艾爾文 更新時間:2017-02-01 瀏覽數:30,115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關於金錢能否買到快樂,眾說紛紜,大致來說比較多人偏向金錢買不到「真實的」快樂。但是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去想,特別是當一個人缺錢、連生活都快過不下去時,又會覺得金錢其實可以買到快樂。

雖然金錢能否買到快樂每個人的認知不盡相同,但有一個現象倒是符合你我的生活經驗:想透過花錢在相同事情上得到同樣的愉悅感,你得要花更多的錢才行。


我想你應該聽過「邊際效益」:首次遇到的事情,感受度通常比之後再度遇到的還來得強烈。第1次吃到的牛排絕對比第2次還好吃;剛買的新手機絕對比半年後同一支手機得到更多的關愛;第1次坐飛機時會興奮或害怕,第2次就沒那麼新鮮或恐懼。這就好比電影如果一開始就把最精彩的部分演給人看,後面想必也看不下去。

當大腦接收「有錢」訊號
對生活滿意度反而降低
人的大腦在某方面就是看似有些膚淺,容易喜新厭舊,需要更多的刺激它才會發出滿足的信號。因此,它總是驅使人用更多的力氣,去滿足同樣的欲望。其中之一,就是花更多的錢買更多、更新的商品,否則就會不滿足、會空虛。

只是,有時候讓人感到不滿足的,並不是因為你經歷過太多次而失去新鮮感,而是因為你的經濟條件已經變好,能輕易買到以前無法買的東西時才失去興趣。中文裡有句話叫「得不到的總是最好」,就是在形容這個。

來自比利時與英國的大學,專門研究金錢與人類行為的心理學家們就做過實驗,他們找來374名受試者,先記錄他們的月薪在受試者中是偏低或偏高,然後再隨機分成A實驗組與B控制組。兩組人最終要回答生活上跟滿意度有關的模擬問題,題目類似跟心愛的伴侶去餐廳吃飯、看完一場值回票價的電影,或是登山時看到日出後的感想,以此來測試他們對滿足感的靈敏度。

兩組人的差別在於,A組在回答滿意度調查前要先看一疊厚厚的紙鈔圖片,而B組看到的則是經過模糊處理後的紙鈔圖片。最後的測試結果很有趣,不論是實際月薪較高的群組,或是看過清楚紙鈔圖案的A組,他們回答出的滿意度分數都低於另一邊群組的人。言下之意,你不一定要真的月薪較高,光是讓你的大腦先以為有錢,人對生活滿意的程度就不容易提升了。

同個團隊還做了另一個實驗,他們找來40位學生隨機分成2組,一組人先看紙鈔圖片,另一組則是看跟金錢無關的圖片,看完後每人可以得到巧克力作為贈禮,而研究團隊會請他們吃完再離開,此時助手會在一旁觀察真正想研究的事:兩組人對於吃巧克力的感受度是否會不同?結果跟前一個實驗類似, 先看過金錢圖片的人,在吃巧克力的速度與表現出的滿足感,都比另一組人來得快、來得不滿足。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